“十四五”冷链大家谈丨信息化时代,冷链终将抵达
来源:中物联冷链委|推送冷链产业发展 | 作者:中物联冷链委 | 发布时间: 2022-08-22 | 391 次浏览 | 分享到:

“十四五”冷链大家谈丨信息化时代,冷链终将抵达

中物联冷链委|推送冷链产业发展2022/07/27 09:14


“加快建设全国性冷链物流追溯监管平台,完善全链条监管机制,针对冷链物流环境、主要作业环节、设施设备管理等重点,规范实时监测、及时处置、评估反馈等监管过程,逐步分类实现全程可视可控、可溯源、可追查。创新监管手段,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应用力度,强化现场和非现场监管方式有机结合。”

从疫情伊始,冷链疫情防控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其中固然有客观因素的存在,但冷链流通中信息建设的缺失与监管不严则是主因。 面对疫情的压制与城市居民消费升级的迫切需求,信息技术在快速成熟,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技术相继融入冷链,进一步推动了冷链行业迈向信息化、数智化的进程。

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紧密围绕冷链物流体系、产地冷链物流、冷链运输、销地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服务、冷链物流创新、冷链物流支撑及冷链物流监管体系等方面,对冷链物流的全流程、全环节、全场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 明确了到2025年,中国将布局建设100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达世界先进水平。以智能化、数字化拉动冷链快速成长,从传统布局进入技术信息化已是一场势在必行的产业革命。

冷链企业大变迁

回顾中国冷链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绝大部分冷库采用的依然是相对落后的管理模式, 实现初步信息化建设的冷库比例不足40%。 这源于在冷链物流起步时,企业的形态大多为民营企业,它们的标准、规范、管理模式甚至运作流程都各不相同,且多以人工操作、基础操作为主,不仅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思维模式也相对固化。

传统经营冷库的企业,以出租冷库的方式赚取利润,产权方将库房承包给私人,缺乏统一管理。所以当疫情来袭时,无论北京新发地还是武汉海鲜市场,包括大连的很多冷库冻库都相继沦为众矢之的。 管理的缺失并不只存在于某一个环节,而是贯穿了整个运输过程和两个“一公里”之中,成为了解决断链问题的阻碍。 尽管民营企业也有意识向着信息化转型,但是无论资源财力还是人才储备的欠缺,都让它们无法在短期内转型成功。

随着矩阵的不断扩大,冷链物流对全环节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要求极高,人力手工采集的误差及效率低下都会阻碍其发展, 只有通过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GPS技术等信息化网络的搭建才能让冷链整个流程实现监管的透明化与产品的溯源追责。

在疫情前期,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还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体系的漏洞仍然存在。而随着疫情中电商和城配的迅速崛起,中国冷链的供应链也随之改革,冷库信息化建设的成熟度直接影响了供应链能力的强弱。且疫情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管控逐渐趋严,更是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与溯源体系方面的差距。

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物流系统的方针,其中包括建设冷链物流信息枢纽、区域分拨中心,完善国家的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所以在 环境向好、意识崛起、需求升级、政策加持的重重利好之下,可以预见冷链物流的智慧化系统搭建完善将指日可待。


不可否认,新冠疫情从侧面推动了冷链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改变了传统冷链企业对信息化改造的态度。新建的冷链物流中心都会在初步设计时就融入信息化体系建设,这表明行业内对智能化和联网化的变革已经实现了集体意识的迁升。但要实现全行业内的智能化难点在于对传统冷链企业的整体培训和改造还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对老旧冷库的改造。

冷链物流贯穿了一二三产业,连接了产地端及销地端。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国家到各个省市对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是符合未来5-10年发展的需求,以及规划建设冷链基地物流枢纽中心,所以对技术上的要求是前瞻性的。 《规划》提出冷链物流数字化发展工程,支持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建设试点,推进数字化技术装备应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创新、数字化网络协同;推动冷链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推动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等。 这对冷链物流体技术体系搭建来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督导作用,也为冷链企业相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趋势。

01

第一个趋势是搭建现代化的冷链物流网络体系

面对疫情常态化及建立战略储备库的紧迫需求,社会各层级都意识到了若管理和监督中信息化的不成熟则会带来不菲的损失。搭建现代化物流体系,打造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融合联动的冷链物流运行体系,构建链接各个城市群及重要产地端,形成四横四纵的骨干网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2

第二个趋势是建立冷链产业生态圈

在此基础上尽快推广信息化建设,围绕冷链物流形成一个产业聚集的格局。冷链叠加智能设备系统、大数据,配合居民就业生活需求打造生产圈,鼓励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降本增效。

03

第三个趋势是提高冷链数字化水平

随着近期智慧化的硬件、温控及边缘计算等人工智能、设备化的成熟,推动了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冷链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如深圳的金融监管仓已经尝试相关的视觉计算应用。

这三个趋势是冷链物流企业在数字化研发和技术设施方向的新趋势,对于未来冷链物流技术体系建设方面的发展,在史伟琦看来,也会 在三个层面得到完善:

一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冷链行业是在近期才进入飞速发展期的,人才方面没有充足的储备,从基层操作到中层技术管理再到高端人才,需求量的缺口都非常巨大。未来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对冷链行业及冷链行业所服务的业态有充分的了解。相关部门可以组织高校及冷链企业之间的对接,展开相关课程,通过产院结合的方式打造实训基地,培养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中层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以及基础操作人才,为冷链行业提供可持续发展。

二是全国冷链行业统一的国家强制性标准

目前国内冷链行业各地都有不同的标准,从仓储到物流都存在痛点,将统一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提上议程,可以减少内耗和食品的损耗,优化供应链。

三是冷链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疫情的突发,让社会意识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需要通过打造数字化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让信息技术及管控服务,助力食品安全。

目前来看,中国的冷链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从产地到销地都无法及时获取到匹配的链条信息。 一方面政府的监管部门会为了全程监控的不断链及全程溯源,去推动冷链行业数字化升级、提高信息化水平,鼓励冷链企业使用信息化工具。另一方面,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新技术、新设备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数智化转型是每一个冷链企业都面临的发展趋势。 但是企业很难以自身的力量完成对信息的运营和发展,还需要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政策方面的补助,加强对当地冷链企业信息化改造的重视,认识到冷链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在当地建立起一个政府监管和监督系统,从而完善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

相信未来随着国家监管力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冷链物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数字化冷链和冷链数字化必然会形成冷链产业新格局。